正向心理學是一門科學,不是「心靈雞湯」
很多家長都認為正向心理學就是一種「心靈雞湯」,這是對正向心理學的極大誤解。
正向心理學並不是一種橫空出世的學問,而是在心理學這門學科一百多年探索的積累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新的思路、新的角度和新的方向。而且在研究過程中,正向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相同,要改變的只是我們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
所以,我們既然承認心理學是一門科學,那麼正向心理學同樣也是一門科學,而不是那些所謂「雞湯」。
儘管正向心理學的著作與講授必然會有文學成分與情感輸出,但對於一門科學的普及來講,這些都是必要的。不能因為正向心理學中的這些情感輸出與那些「心靈雞湯」給人某些相似之感,就武斷地定義正向心理學屬於「心靈雞湯」。
正向心理學雖然還比較年輕,直到二○○○年這門學科才正式誕生,但它是在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幾乎每年、每個月都有新的研究戰果出現。
相比之下,「心靈雞湯」就不具備這些特點。它通常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一種自以為是的經驗,是經不起邏輯推敲的。所以它既不是科學,也不能用科學的方法和實驗來證明。
國際正向心理學協會現任主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芭芭拉.佛列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曾提出一個「正向情緒的拓展—構建理論」,認為積極的情緒能幫助我們建立長期的生理資源、心理資源、認知資源和社會資源等。其中,生理資源通常指運動、鍛鍊身體等活動。
研究發現,當我們情緒積極時,就容易拓展這一資源。比如當你感到開心時,會覺得走路都特別有力;當你感覺很鬱悶時,一定是步履維艱,這就是正向情緒對我們的生理資源產生的影響。它可以促使我們去活動、去鍛鍊、去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力量。
同樣,正向情緒還能拓展我們的社會資源,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比如當你心情愉快時,你就願意與人見面、聊天、交往,並且溝通的氣氛也會很融洽;當情緒不佳時,你可能只想待在家裡,電話不想接、人也不想見。長期如此,怎麼能有好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資源呢?
此外,認知資源、心理資源的拓展等也與積極的心態和情緒息息相關。情緒好時,我們思考問題也會更積極,思維也會更有創意,更加發散。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泰瑞莎.艾默伯(Teresa Amabile)曾研究人類的創造力二十餘年,追蹤了一些特別有創造精神的人,如諾貝爾獎得主等,目的是弄清這些人與其他人到底有什麼區別。
結果發現,這些人與其他人除了學歷和智商有一些差別之外,更突出的是他們在做出重要貢獻時,往往都是在他們特別積極快樂的時候。
積極的心理狀態除了沒有心理疾病外,還應該具有高於「無病」水準的展現充沛活力的心理狀態,包括積極的情緒、投入式的體驗、親社會行為、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追求,以及良好的人際與親密關係等。
其核心思想是希望人們知道,是什麼讓一些人在跌倒多次後,仍然有意願、有勇氣、有能力爬起來;是什麼促使一些人能不斷地戰勝生活中的種種困難與挑戰、痛苦與艱辛,並最終擁有豐盛而燦爛的人生;是什麼讓他們哪怕只是平凡的普通人,卻隨時擁有「內聖外王」的偉大情懷,成就更好的自己。
這才是正向心理學的真正內涵所在。
正向教養是順應天性的教育
在傳統教育中,我們認為孩子只要多學知識、掌握技能即可,卻忽視了對孩子進行人格教育。
實際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各種知識、技能,還要具備愛心、擔當、創造力、想像力、感染力、懂得利他、擅長溝通等積極的品質,而這些品質,光靠書本是很難學到的。
正向教養就是試圖運用正向心理學的原理,培養具有積極心理素質的孩子,讓孩子有終身學習的原動力,能不斷地發揮自己的內在優勢、美德、品質,從而積極迎接未來的各種挑戰。
如果教育中缺少深沉的理性、無私的愛、理解與關懷、支持與感恩、寬容、超越、洞見等美好情緒或心理體驗的參與,僅僅是追求簡單的愉悅、暫時的滿足,那不是正向教養,只是快樂方法的教育應用。
我們今天之所以推廣正向教養,目的就是輔佐傳統的知識教育,讓孩子掌握知識之外的能力,幫助孩子在未來獲得全方位的發展。
那麼,什麼是知識之外的能力呢?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曾指出,在人工智慧時代,人類需要擁有機器所不具備的六種能力,即審美力、意義力、快樂力、表述力、同理力和共鳴力。
丹尼爾認為,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感性的時代。只有能夠擁有上述能力的人,才能真正成為時代的主人,而正向教養恰恰就是面向未來,培養孩子這些能力的一種教育理念。其目的是讓孩子不僅具有出色的學習能力,還擁有更多的靈性、悟性、善意和更高的德行。
而正向教養的目標,正是將每個人都擁有的那些正向情緒喚醒,使之發芽、茁壯生長起來。這包括充分調動正向情緒、全情投入到所從事的事情中,勇敢堅韌地不斷探索生命與世界的意義,積極地獲得那些或大或小的成就,以及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
以上這些,就是正向教養真正要教給孩子的東西。
摘自 彭凱平, 閆偉《品格優勢:成就孩子「王者之力」,從容應對未來的競爭與機遇!》/ 如何
Photo:PhotoAC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妍羽